為什麼睡不著?失眠怎麼辦?失眠的症狀、類型、風險因子與治療


 睡眠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但對許多人來說,入睡並不總是容易的事情。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它可能導致人們感到疲憊、情緒不穩定,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以下是趙蘭(化名)的自訴:

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工作,剛開始可能是求好心切自己給自己壓力,晚上有時睡一陣子了以後會突然的醒來;想著白天的事情,想著想著就再也睡不著了。這種事情雖然會重覆發生,可是從來沒有造成我的困擾。我的經驗是,工作上形成的壓力,換個工作型態或歷練過一陣子以後壓力自然就會減退消失了;但是,我知道可以轉變或克服壓力的情形不一定會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

 

年歲稍長之後,睡覺困擾我的方式開始有些轉變。白天沒有解決的事情,放到睡覺前還在想辦法,或者很期待有好的睡覺品質來迎接明天非常重要的工作時,通常接下去的睡覺結果會讓人很沮喪。當我警覺到這種變化後,我的情況又變得更糟糕了;每晚上床後,就自然而然焦慮的問自己:“什麼時候才會睡著…? ”

 

008 2

 我睡不著!常見的睡眠障礙

趙蘭的失眠(insomnia)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但很多睡眠研究的專家認為它並不是一種真正的疾病。相反的,它像發燒或疼痛一樣,是一種症狀。找到解決方法需要先找到原因。近一半的失眠病例源於心理或情緒問題,壓力事件、輕度抑鬱或焦慮症也可能會使人在夜間難以入眠。當成功治療潛在原因後,失眠通常會消失。如果沒有,專注於改善睡眠品質也會有所幫助。

針對失眠症的盛行率台灣已經進行過多項研究。盛行率會根據失眠症的定義、標準以及研究人口的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最近研究的估計數據:

 

  • 2017 年《睡眠研究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顯示台灣成年人(20-65歲)失眠症狀的盛行率為14.6%。
  • 2018 年《精神研究期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估計,顯示一個由20-64歲台灣成年人組成的樣本中,失眠症(定義為符合 DSM-5 失眠症標準)的盛行率為9.4%。
  • 2016 年《臨床睡眠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顯示一個由65歲及以上台灣老年人組成的樣本中,失眠症狀的盛行率為26.3%。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估計數據完全是基於自訴報告的數據,可能無法準確反映台灣人口中失眠症的真實盛行率。然而,它們提供了台灣失眠症狀和失眠症患病率的一般概念。

 

008 3

失眠八症狀

失眠症的主要特徵為難以入睡,但其也會引起其他症狀與徵兆。睡眠不足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多種常見的徵兆和症狀,其中包括:

 

  • 入睡困難
  • 晚間頻繁醒來
  • 晚間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
  • 早上過早醒來
  • 早上醒來時感到疲勞
  • 白天嗜睡或疲勞
  • 易怒
  • 抑鬱或焦慮

失眠的三大類型

失眠有三種主要類型,分別是:

 

  • 急性失眠:持續幾個晚上到幾週,通常是由壓力、旅行或其他短期因素引起。
  • 慢性失眠:每週至少三個晚上持續三個月或更長時間,可能沒有明確的原因。
  • 伴隨失眠:隨疾病治療或心理狀況(如抑鬱、焦慮或慢性疼痛)同步發生。

 

失眠的風險因子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有幾個風險因素。其中一些是遺傳的,而其他則是由於老化和/或生活方式的結果。

 

以下這些風險因素中,有任何一項適用於您嗎?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失眠的風險會增加。
  • 失眠的家族史:您的基因可能會使您易感失眠,並影響您的睡眠深度。
  • 性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失眠。
  • 生活方式:某些習慣可能會增加失眠的風險。例如在睡前長時間小睡、過度飲用咖啡因或酒精或吸入煙草的尼古丁,以及睡眠時間不規律等。
  • 壓力或憂慮:壓力和對睡眠或日常生活的擔憂可能會增加失眠的風險。正如趙蘭所描述的那樣,惡性循環的失眠和對睡眠的擔憂導致她的失眠惡化。
  • 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影響:心臟病和哮喘,以及精神疾病,如抑鬱和焦慮,常與失眠相關。

失眠的治療方法

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有負面影響。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受到失眠的困擾。然而,好消息是失眠是可以治療的,並且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改善睡眠質量和減輕失眠症狀。從行為治療到藥物治療,每一種治療方式都有其優點和限制,治療方式的選擇應該基於個人情況和醫生的建議,下列提供助於對抗失眠症的方法:

 

  • 生活方式改變:建立規律的睡眠時間表、避免在睡前飲用咖啡因和酒精、創造一個放鬆的睡前常規等好的睡眠習慣。
  • 認知行為療法:一種談話療法,可幫助識別和改變與睡眠有關的負面思維和行為。 
  • 藥物療法:睡眠藥、抗抑鬱藥和其他藥物可能用於治療失眠,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處理潛在的醫療或心理狀況: 這些狀況可能導致失眠。

 


Zheng article

鄭光甫 首席顧問

醫學經歷:臺北醫學大學生物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公衛學系講座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統計中心講座教授兼主任、健康照護學院院長、公衛學院院長;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客座教授


守護健康從現在開始!

浚鴻數據開發(DKABio)為佳世達(Qisda)大艦隊的一員,開發智慧健康風險引擎的專家,歡迎健檢中心、醫療院所、保險業、保健食品,或想用AI加值您的健康產品服務的大健康產業業者與我們交流合作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