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越低越好嗎? 認識血液裡的壞膽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是我們俗稱的壞膽固醇,過高的LDL膽固醇會明確的造成罹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高風險。
|
「下修」壞膽固醇標準 LDL降至 70 mg/dL
醫學研究證實:證據顯示,動脈粥樣硬化過程始於兒童時期,並緩慢進展至成年期。這種病情往往會在未來導致冠心病等問題。若我們在早期就可以接受合適的降血脂治療,管控LDL膽固醇使水平下降的話,對未來避免ASCVD的發生會有明顯的效益。但是,依據一篇最近發表在台灣醫學期刊的論文“ 2022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1]報導,即使已經是ASCVD的病人,在台灣也大約也只有54%的病人的LDL膽固醇水平被治療控制在100 mg/dL以下。
過去,國際醫學組織針對ASCVD 非常高風險的男女,建議LDL要管控在<70mg/dL;高風險的男女,LDL要管控在<100mg/dL;普通風險的男女,LDL要管控在<130mg/dL;低風險的男女,LDL要管控在<160mg/dL,但是這套建議最近被認為較保守。
LDL 是製造許多激素和細胞膜的關鍵成分。早期的研究曾引發擔憂過度降低LDL (例如<70mg/dL) 可能會干擾正常細胞的功能,尤其是在脂質濃度較高的器官中,例如大腦和生殖器官,特別有這種擔心。然而這些顧慮慢慢被消除,同時最近的研究也顯示,隨著 LDL 降低到這些目標以下,CVD 風險可能會繼續下降,這導致一些心臟病專家認為我們目前的指南可能不夠積極。
美國醫學會心臟病學雜誌(JAMA Cardiology) 上的一項統合分析顯示:將 LDL 降至 70 mg/dL 以下既安全又有效。[2]平均而言,LDL 膽固醇每降低 39 mg/dL,CVD 風險就會降低 20%。換句話說,LDL 從 70 mg/dL 下降到 31 mg/dL ,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 CVD 事件可以減少 20%。
台灣LDL風險分級與管控
管控LDL的目標除了用藥治療的處理有標準的指南外,另有兩項重要的關鍵決策,一是如何決定CVD的風險分級? 另一是,如何決定LDL在不同風險分級下的管控標準?
最近一篇2022年發表在臨床醫學學術期刊的文章“Comparison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3],文中分析數種被歐美醫學學會應用的10年心血管風險預測的方法;其中包括在台灣比較熟悉的 Framingham 10年心血管風險預測的計算。
但是,美國人的風險預測模型應用於華人身上有高估的現象。LDL管控的標準,各國則依其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設定。
台灣的血脂指南報告中,使用ASCVD的風險因子來定義風險分級;這些因子包括:
|
風險分級的定義和LDL膽固醇的管控標準則見表2。
台灣設定的這些標準,雖然部分沒有強大的數據基礎做後盾提供實證依據,但標準都是不同領域的頂尖醫學專家討論後的共識;許多結果也和東亞國家(如:日韓)的標準有相似之處。大家共同的問題是,亞洲國家至今沒有可靠的CVD風險預測模型可用。
鄭光甫 首席顧問 醫學經歷:臺北醫學大學生物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公衛學系講座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統計中心講座教授兼主任、健康照護學院院長、公衛學院院長;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客座教授 |
編輯來源和事實核查:
[1]2022 Taiwan lipid guidelin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台灣醫學會雜誌 2022/05/17
[2]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chieving Very Low Level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JAMA Cardiology 2017/05
[3]Comparison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