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型糖尿病是甚麼?症狀、診斷、治療、照護


認識第1型糖尿病 (Type1 diabetes)

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或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但不限於任何特定年齡。患者製造的胰島素(Insulin)的β細胞受到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的影響,導致體內的抗體錯誤地攻擊自身,破壞胰臟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目前尚不清楚如何預防第1型糖尿病。

 

免疫媒介性Immune mediated

特發性Idiopathic

這種糖尿病的特點是β細胞被破壞,但是這個過程的速度因人而異。通常嬰兒和兒童相比成年人速度較快,同時可能會出現糖尿病酮酸中毒(DKA)的症狀。其他人則可能只有輕微的空腹高血糖,但是如果遇到感染或其他壓力因素,他們的血糖可能會急劇升高,甚至引發酮酸中毒[2]

 

詳細了解第1型糖尿病:

第2型糖尿病是甚麼?症狀、診斷、治療、照護

糖尿病酮酸中毒 (DKA) 定義、原因和預防

糖尿病有哪些不同的類型?2024最新分類整理一次看


第1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及高風險族群

第1 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並不像糖尿病前期和第2型糖尿病那麼明確,發病原因還無法確定;已知的風險因素包括遺傳基因、環境以及自體免疫系統三因素的互相作用:

 

  • 有家族史:父母、兄弟或姊妹患有第1型糖尿病。
  • 年齡:任何年齡都可能患第1型糖尿病,但通常發生在兒童、青少年或年輕人。
  • 病毒​​、環境因素:一些研究發現,罹患 T1D 的風險增加與感染柯薩奇病毒、腸病毒、鉅細胞病毒、德國麻疹病毒、乙型流感、腮腺炎病毒以及最近的COVID-19有關[1]

除此之外,有文獻也表明母乳哺育和較晚攝取麩質、水果和牛奶可能會降低罹患第1型糖尿病的風險,而兒童期牛奶攝取量較高則與罹患第1型糖尿病高風險有關[3]


第1型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會影響身體的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出現多種症狀,但有時這些症狀並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常見的症狀如[4]

 

  • 口渴和排尿增多
  • 即使在進食依然飢餓
  • 視力模糊
  • 極度疲勞
  • 傷口癒合緩慢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糖尿病的主要急性併發症是低血糖和嚴重高血糖,包括糖尿病酮酸中毒[1]

 

糖尿病酮酸中毒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發生在血糖升高到危險的程度,而身體因為缺乏胰島素而無法利用血糖作為能量來源。這時,身體會分解肌肉和脂肪來產生能量,但也會產生酮體,,若沒有進一步控制好血糖,就會造成糖尿病酮酸中毒。

 

糖尿病酮酸中毒的常見症狀有口氣帶有水果味、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和嘔吐。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糖尿病酮酸中毒可能會造成昏迷、神志不清,甚至死亡。如果發現有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跡象,請立刻聯絡您的醫護人員或立即就醫。可參考糖尿病酮酸中毒 (DKA) 定義、原因和預防

 


第1型糖尿病的診斷

醫師會藉由以下檢驗標準判斷是否確診糖尿病[5][6]

 

糖化血紅蛋白(又稱糖化血紅素 ;A1C,HbA1C)

反映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結合的指標,它可以反映紅血球(壽命約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

禁食定義為至少 8 小時不攝取熱量。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定義為攝取葡萄糖後 2 小時檢測。

 

隨機檢測血糖

隨機是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並且不考慮與上一餐的時間間隔。

 

儘管上述測試可以確認您患有糖尿病,但它們無法確定您患有哪種類型 ,第 1 型、第2 型或一種稱為單基因糖尿病的罕見糖尿病類型,確立所患糖尿病的類型可以確定治療的目標,因此了解所患的糖尿病類型很重要。

 

  • 基因檢測(Genetic testing)
  • 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若為胰島自體抗體檢測為陽性,則為第1型糖尿病。
  • C-Peptide測試:C-Peptide 為胰臟製造胰島素 (Insulin) 過程中的副產物,C-Peptide並不會影響血糖水平,但它在血液中的停留時間比胰島素長,因此更容易準確測量。

C-Peptide過低可能意味著您的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通常空腹血清正常結果為 正常值為0.9-4.0ng/dl,過低則可能診斷為第1型糖尿病[7]

psickhg 12


第1型糖尿病的治療

第1型糖尿病由於胰島素的不足或完全缺乏,無法完全治愈,透過胰島素治療、飲食管理、運動和定期監測血糖水平,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胰島素的類型

胰島素根據其在體內發揮作用的速度和時間進行分類,有速效、短效、中效、常效以及預混型胰島素[8][9]

 

速效胰島素

約注射後15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1~3小時效果最好,並持續作用2~4小時。

作用時間快速而短暫,主要用於控制餐後血糖。

NovoRapid、Apidra

 

短效胰島素

約注射後30分鐘後會開始發揮作用,2~3小時效果最好,並持續作用3~6小時。

作用時間較短,通常用於控制空腹和餐前血糖。

Humulin-R、Actrapid-HM

 

中效胰島素

約注射後2~4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4~12小時效果最好,並持續作用12~18小時。

滿足半天或過夜的胰島素需求。通常與速效或短效胰島素一起使用。

Humulin-N、Insulatard HM

 

長效胰島素

滿足大約一整天的胰島素需求。需要時通常與速效或短效胰島素一起使用。

Levemir、Toujeo

 

預混型胰島素

約注射後5分鐘~1小時後會開始發揮作用,通常有兩段高峰時間效果最好,並持續作用10~16小時。

結合了中效和速效胰島素。通常在早餐和晚餐前 10 至 30 分鐘服用。

NovoMix 30(70%中效+30%速效)、Humalogg Mix25(75%中效+25%速效)


第1型糖尿病的照護

目前尚無預防第1型糖尿病的方法,因此控制糖尿病是健康長壽的關鍵,遵循醫師指示並且改變生活習慣,以健康的方式應對糖尿病。

 

  • 注射胰島素:每日按時注射胰島素,根據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和血糖變化調整劑量。
  • 平衡飲食:注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確保飲食平衡並與胰島素用量相符合。
  • 增加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控制體重並提高健康水平。在運動前後監測血糖,並相應調整胰島素用量和飲食。
  • 定期檢查:定期進行相關檢查,包括眼科、牙科、神經科和心血管科檢查,以及血壓、血脂和血紅蛋白A1c等指標的測試,並注意足部護理,以預防或監測潛在的併發症。

 

照顧好自己和控制糖尿病是為了確保今天和未來的健康良好。與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並遵循他們的建議,可以幫助您預防或減輕糖尿病的併發症。

 

 

更多精彩內容:

“糖心腎”三大慢病相伴相依 DKABio關鍵風險因子,提早預防共病發生

心血管頭號殺手 冠狀動脈心臟病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蛋?飲食搭配才是關鍵

 

 

 

 

編輯來源和事實核查:

[1]Type 1 Diabetes,StatPearls Publishing LLC,2023.03.03

[2]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ADA

[3]Dietary factors and risk of islet autoimmunity and type 1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BioMedicine,2021.10.14

[4]Understanding Type 1 Diabetes,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5]2.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ADA,2023.12.11

[6]Diabetes Tests & Diagnosis,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NIDDK),2022.07

[7]重大傷病範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爭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1.09.16

[8]Types of Insulin,CDC,2022.12.30

[9]胰島素治療之注意事項,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2022.09.2

 

Searching for partners

DKABio, specialized in algorithm developing of health risk analysis, is a member of Qisda corporate group. We are searching for partners such as health examination center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surance companies, nutritional supplement producers, and healthcare industry players who are looking for value-add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