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7月專題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結果出爐:COVID-19排名下降、慢性疾病重新上榜

MON008 2

 

 衛生福利部於113年6月17日公布 112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112 年死亡人數為 20 萬 5,575 人,與111年相較國人死亡人數減少 2,863 人,標準化死亡率下降3.2%,主因是 COVID-19 死亡人數減少。而國人主要死因前三位分別是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結果出爐:COVID-19排名下降、慢性疾病重新上榜

112 年 10 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 15 萬 4181 人,占總死亡人數 75%,與 111 年相比,死亡人數以肺炎增加 16.6%、COVID-19 減少 38.9% 最顯著。

 

112 年十大死因與 111 年相同,癌症及心臟疾病排名不變,均居前 2 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由第 3 位下降至第 6 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分別上升 1 位至第 3、4、5 位,其餘排名不變。
MON009 3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十大死因按性別排序

觀察男女性十大死因,112 年男性死亡率多高於女性,其中又以事故傷害男性死 亡率為女性 2.4 倍(每十萬人口 42.7 人/18.1 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 2.3 倍(37.1 人/16.0 人),差異較明顯。

 

男性 112 年十大死因依序(每十萬人口):


(1)癌症死亡 276.6 人
(2)心臟疾病 116.9 人
(3)肺炎 85.2 人
(4)腦血管疾病 63.1 人 (原5)
(5)糖尿病 51.8 人 (原6)
(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5.6 人 (原4)
(7)事故傷害 42.7 人
(8)高血壓性疾病 39.3 人 (原9)
(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37.1 人 (原8)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 病變 25.3 人 (原11)

 

與上年相較


癌症、心臟疾病、肺炎排名不變,均居前 3 位;
下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降至6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8降至9;
上升:腦血管疾病 5升至4、糖尿病 6升至5、高血壓性疾病 9升至8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 11升至10。

 

女性 112 年十大死因依序(每十萬人口):


(1)癌症死亡 179.8 人
(2)心臟疾病 84.2 人
(3)肺炎 58.2 人 (原5)
(4)糖尿病 47.8 人
(5)腦血管疾病 43.1 人 (原6)
(6)高血壓性疾病 37.2 人 (原7)
(7)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31.4 人 (原3)
(8)腎炎、腎病症候群 及腎病變 24.5 人
(9)事故傷害 18.1 人
(10)血管性及未明示之失智症 18.1 人

 

與上年相較


下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3降至7
上升:肺炎 5升至3、腦血管疾病 6升至5、高血壓性疾病 7升至6

 

MON009 4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更多精彩內容:

十大死因按年齡排序

觀察年齡排序的十大死因,0歲以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排名第1, 1-14歲、15-24歲以事故傷害排名第1,而25歲以上各年齡層均以癌症排名首位,65 歲以上死因以癌症居首,心臟疾病居次。

 

112 年 65 歲以上死亡數為 15 萬 6,148 人,占總死亡數之 76.0%,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3,725.4 人,較上年減少 6.0%。以死因觀察,越高齡者糖尿病、事故傷害排序有下降趨勢,肺炎、高血壓性疾病排序則趨上升。

 

 

MON009 5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112年十大癌症死因:肺癌第1、肝癌第2

MON009 6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112年癌症死亡人數5 萬 3,126 人, 較111年增1,199人, 112年與111年比較,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皆不變,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4年排名前2名

標準化死亡率下降最多者為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大腸癌;反之,食道癌、女性乳癌略為增加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之族群,占87%。

 

癌症死亡人數增加以65-74 歲較明顯,就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排名順位往後;前列腺癌、胃癌則隨年齡增長,威脅性隨之增加[1]


慢性疾病是什麼?十大死因中有九項源於慢性疾病

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慢性疾病已悄然成為威脅健康的主要殺手。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十大死因中,有九項死因源於慢性疾病!這些長期困擾著人類的疾病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縮短壽命。

 

什麼是慢性疾病?哪些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發生,又該如何預防?一同認識慢性疾病,找出預防對策。

慢性疾病的定義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中心,慢性疾病的定義為[2]

 

慢性疾病廣泛定義為持續一年或更長時間,且需要持續醫療護理或限制日常生活活動,或兩者兼有的情況。

 

依據11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結果顯示,2017-2020年20歲以上國人三高盛行率為:高血壓27.3%、高血糖26%、高血脂11.3% [4]

 

台灣慢性疾病的分類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慢性疾病範圍,國內將慢性疾病分成16類,除了三高以外,癌症、骨質疏鬆、痛風常見疾病其實也都是慢性疾病的範圍[3]
 

1.癌症
2.內分泌及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症、痛風等)

3.精神疾病(精神病)
4.神經系統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重症肌無力、偏頭痛等)
5.循環系統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腦血管病變、動脈粥狀硬化等)
6.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炎等)
7.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肝硬化、慢性肝炎等)
8.泌尿系統疾病(慢性腎臟炎、腎臟感染)
9.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如:關節炎、多發性肌炎等)
10.眼及其附屬器官之疾病(如:青光眼、乾眼症等)
11.傳染病(結核病、甲癬)
12.先天畸形
13.皮膚及皮下組織疾病(如:乾癬、烏腳病、毛囊角化症等)
14.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如:慢性貧血、紫斑症、持續性血液凝固障礙 (血友病)等)
15.耳及乳突之疾病(如:慢性中耳炎、神經性耳鳴)
16.其他(如:痔瘡、先天性免疫不全症等)

更多精彩內容:

慢性疾病危險因子有哪些?

要有效預防慢性疾病,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其危險因子。這些因子就像是慢性疾病的催化劑,長期存在會增加患病的風險。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危險因子: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現代生活中,快食文化盛行,高糖、高鹽、高脂肪的食物隨處可見。這些食物雖然美味方便,卻為我們的身體埋下了健康隱患。長期攝入過多的精製糖、飽和脂肪和鹽分,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相反,缺乏新鮮蔬果、全穀物和優質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降低身體抵抗力。


缺乏運動:


現代工作方式往往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加上交通工具的便利,許多人的日常活動量大大減少。缺乏運動不僅會導致肌肉萎縮、體能下降,還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但很多人難以達到這個標準。


吸菸與過度飲酒:


吸菸不僅會增加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風險,還與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二手菸同樣有害,特別是對兒童和孕婦的健康影響更大。適度飲酒可能對某些人群有些許益處,但過度飲酒則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長期過量飲酒不僅會損害肝臟,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甚至影響大腦功能。


遺傳因素: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基因,但了解家族病史非常重要。如果家族中有某種慢性疾病的病史,我們可能會有較高的患病風險,這時就需要更加警惕,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


睡眠不足:


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的修復過程,干擾荷爾蒙平衡,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雖然慢性病威脅著我們的健康,但我們並非無力應對。透過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大多數慢性病的發展。這需要我們全面考慮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飲食、運動到壓力管理等,並做出明智的選擇。

 

預防慢性病:現在就能採取的行動

均衡飲食、少鹽少糖少加工


根據衛福部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若一日攝取2000大卡,建議添加糖攝取應低於 50 公克[5],食用鹽則限制每日6克以內。均衡的飲食應包括大量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和低脂蛋白質,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


規律運動


每日維持30分鐘以上運動,每週150分鐘,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燃燒卡路里,還能改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那些工作繁忙的人,可以通過每天步行上班或使用樓梯代替電梯來增加運動量,目標維持健康體位(BMI 18.5 – 24之間)。


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與糖尿病、心臟病、肥胖和憂鬱症的發生和管理不善有關。成年人每天應該至少有7小時的睡眠。為了改善睡眠質量,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即使在週末也儘量按時起床。
  •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黑暗和涼爽。
  • 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設備,藍光會干擾褪黑激素的分泌。
  • 睡前放鬆身心,可以嘗試深呼吸、冥想或輕柔的瑜伽。 

 

更多精彩內容:


健康檢查不只是數字 AI實現精準預防預見潛在風險

即使我們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最根本確保自身健康現狀的方法便是定期做健康檢查。許多慢性病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通過定期檢查可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成人,提供了預防保健服務(成人健康檢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40至 64歲每3年補助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成人則每1年補助1次。

 

除了健康檢查,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愈加廣泛,台灣擁有獨特的人口結構、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疾病的風險,發展本土化的疾病風險預測模型對台灣而言至關重要。

國健署慢性病風險預測平台

國民健康署為了促進國民健康,發展了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使用了年齡在 35 歲至 70 歲的1658 名男性和 1652 名女性的數據,旨在提供個人化的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

MON009 7

 

 

使用者只需輸入個人基本資料如年齡、性別,以及一些簡單的健康指標如身高、體重、血壓等,系統就能快速計算出未來10年內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機率。

 

MON009 7

 

此外,對於不同階段的風險,還提供了針對性的健康建議和生活方式改善指導,幫助使用者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不僅為個人提供了便捷的健康管理工具,也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了輔助診斷的參考[6][7][8]。 

DKABio 精準預防的健康領航

在現代醫學飛速進步的時代,個人化健康管理已成為可能。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需要更精準的工具來預測和管理個人健康風險。DKABio 專利研發KFC風險矩陣正是這樣一個革命性的工具,它為我們開啟了個人化健康管理的新紀元。

 

大數據讓數字會說話!DKABio讓健檢報告不再只是黑紅兩色,預測未來1-5年內14個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判斷病症演變的狀態,這不僅讓疾病預防更容易實現,同時也能夠監測共病發展情況,捕捉危險警訊。

 

DKABio同時可以全方位解讀所有檢查項目對各疾病的嚴重程度,迅速掌握對疾病最危險的指標,並且提供明確的指標管理指標範圍,進一步個人化你的健康管理,根據疾病風險程度,健康目標設定器量身訂製檢查項目的控制標準,幫助您明確設定治療目標的廣度和深度,以實現控制或降低疾病惡化的目的,掌握健康主導權!

 

通過這種先進的健康管理工具,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更主動地掌控自己的健康,及早識別潛在風險,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在這個重視預防勝於治療的時代,DKABio如同「健康配速員」,由找出問題、提供信號、解決問題,讓每個人都能輕鬆自在地累積健康資產!

 MON009 9

 



更多精彩內容:

 

 

 

 

 

更多資訊及參考資料:

 

[1] 11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衛生福利部,2024.06.17

[2] About Chronic Diseases,CDC,2024.05.15

[3] 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中央健康保險署,2023.12.21

[4]110年健康促進年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3.10.30

[5] 國人添加糖攝取量上限參考值,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05.11

[6] 慢性疾病風險測了沒? 3步驟 預測健康保平安!, 衛生福利部,2023.07.21

[7]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Risk Scores for Predicting 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Using Population Surveys Linked with Electronic Health Insurance Recor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01.25

[8] 建立慢性病風險評估模型預測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08.04

守護健康從現在開始!

浚鴻數據開發(DKABio)為佳世達(Qisda)大艦隊的一員,開發智慧健康風險引擎的專家,歡迎健檢中心、醫療院所、保險業、保健食品,或想用AI加值您的健康產品服務的大健康產業業者與我們交流合作

聯絡我們